控制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、保护易感人群,是传染病防控的三大原则。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,新冠肺炎目前尚无针对性疫苗,在防控上主要采取了“围堵”与“缓疫”相结合的方法。其传播力很强,因此尽快地筛查患者,发现其可能的感染来源,排查其所有的密切接触者,从而及时控制传染源并隔离密切接触者,成为一项考验流行病学调查(简称“流调”)专家“功底”的活。在苏州,也有这么一支“排雷”队伍,他们通过排查蛛丝马迹来阻断“病毒接力”,争分夺秒控制疫情的“增量”。


这支队伍的领队之一,就是苏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陈立凌,她也是我市新冠肺炎防控团队专家之一。疫情刚现苗头,她“全副武装”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确诊或疑似患者、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溯源现场,并承担着对基层流调工作提供培训和指导之责。


“新冠病毒,诡异狡猾。对我们来说,流调就像在破案。”陈立凌打了个比方,如果病毒是犯罪分子,流调人员就是精锐的“侦探”,就是追查捕获他们的“急先锋”——通过现场询问、采样,反复查看监控,流调专家们有时还要借助公安、民航、铁路、通讯等大数据,进行监测或倒推,把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的传播链,从而迅速切断病毒“犯罪链”,找到并隔离密切接触者,切断可能的传播隐患,阻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。

回忆起苏州首例确诊患者朱先生,陈立凌感慨良多。得知其出现相关症状、还去过武汉,出于疾控专家的职业敏感,她当即警觉起来,找到朱先生展开流调,去过哪里、接触过谁、做了什么,前前后后摸排了很多细节。事实上,当时社会对新冠肺炎所知甚少,朱先生尽管心存疑惑,却一直积极配合疾控流调工作,这让陈立凌感动又感激:“他给我们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很大帮助。听说他康复后还捐献了血浆,真是位善良有爱的人。”

回顾人类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与传染病的斗争史。对于疫情发展有一种说法,临床医疗是处理“存量”,疾控人员的作用则是控制“增量”。然而,人际关系纷杂,生活轨迹也复杂、多变,这给流调工作带来不少挑战。


陈立凌提到,在处理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时,发现其中有两例确诊病例都没出过苏州,那源头到底是谁、在哪?陈立凌等专家展开了进一步调查,反复查看监控,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。最终,她在他们聚在一起的人群中“锁定”了一名湖北籍人士,经过一系列询问和检测,果然发现了病毒“踪迹”,随后新一轮流调又立即铺开。

“找不到传染源、没有头绪时,总觉不甘心。特别是一开始下手就要快准狠,‘排雷’迅猛才能降低潜在的‘连爆’风险。”传染病防制工作往往是“疫不容迟”,陈立凌从事这一行已近30年。面对疫情,既要有当机立断的勇谋,又要有福尔摩斯般缜密的思维,更需要一份执拗劲儿。“全方位追查下去,直到给大家一份交待和安心。”陈立凌坚定说。